462(第3页)
由于县委书记周哲文一家的光临,使得整个李翰林家族都沉浸在光荣的情绪中。在此后的整整一年,他们还常在茶余饭后议论:
“那一天,场面大得不得了,真是没想到,连县委书记都来了。”
“这李家的翰林是有点本事,县委书记一家人都赏脸参加。他老婆、儿子,还有一个是谁?”
“哪个?穿白衬衫的那个?是他的司机。”
“看人家在县里做官的,就连替他开车的司机,都带着几分气派。”
阿娇安静地坐在母亲身后,静听叔伯们的议论。
整整一年了,她的脑海里仍回荡着那个美女新娘华贵的倩影。在亲戚们的议论中,她听出了羡慕和敬畏,这种天真的羡慕就像她这个七岁的孩子一样。
如果说镇上的干部还常在乡亲们眼里落下恶行,被人咒骂,那么在城里大机关的当秘书的就像神一样,完美得找不到缺点。他是比小镇镇长还要风光得多的领导。李翰林就是天天为那个县委书记写文章的,天天和这样的领导呆在一起。他说一句话,就像天上刮风下雨,能让整个小镇翻起来。
乡下人的闲聊是为了打发时间,于打发时间之余,顺便发表一些在穷苦人生中总结出的道理。
说着说着,一位自认为见过世面的老表叔,用经事老道的口吻说:“李翰林在县委书记周哲文身边当差,早晚有一天,李家的翰林也会当那么大的官的,凡是在大领导身边干事儿的人怎么能不做官。等着看吧,这小子不会一辈子就当一个小小秘书。”
众人纷纷附和。阿娇那老实巴交的大伯喝着自制的小锅高粱酒,在那烈烈的酒香里散发感慨:“人生本来就是个命,不服怎么行?同样都是人,有人生在城里,一出生就是城市人,有人生在乡下,一出生就是农民。但没想到李家大儿子,从小就像个病怏怏,看样子真不像什么了不起的人物,但没想到他却运气好,有福相,进了城里不说,还进了大机关里给县委书记“老一”当差。可真如你说的,也许没过几年,他也就当官了,还是我们的县委书记呢这个人看不透人。”
“是是是,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!这世道让咱们老百姓不服都不行。”老表叔低了头,跟阿娇大伯一起,大口大口地喝着小锅子酒。
阿娇怯怯地望了大伯一眼,她觉得大伯喝多了,可她不敢劝他不要喝。按照乡下的规矩,在这样的场合,一个小女孩是没有发言权的。阿娇一边担心着大伯年龄大了喝多酒不好,一边思考着大人们的谈话。她对这些大人们的话尚不能完全理解,可是能捉摸到些许意思。
就是人是有区别的,她没办法选择生在城里,这很令她伤感。
假如她现在是个大人,假如是个男人,她也会端起一杯小锅子酒,一口喝下去。因为她跟大伯,母亲都一样,也是一出生就是农民。
乡下人聊天总是伴着酒和粗话。
几杯苦酒下肚,怨气就上来了。果然,阿娇的另一个苦亲戚喝多了,突然把杯子一摔,大声说,“妈的,老谈他有什么用,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。他在城里当多大的官,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。”
阿娇的大伯也喝多了,这个平常不出声、挑起一家人生活重担的乡下汉子,眼睛里渐渐生出些雾气。
“喝!”他大声叫着,“想那么多干什么,命就是命,怎么想也是命。”
那天晚上,阿娇大伯的确是喝醉了,阿娇却发现自己的母亲也喝多了,母亲吃完酒宴之后,就领着阿娇从李翰林家踉踉跄跄地往回走,她的眼睛里似乎含着一泡泪。回到破落的小屋,在昏暗的灯影下,她一个人絮絮叨叨说:“人各有命啊,天生就是命。”
阿娇不明白,这些大人们怎么好好端端的,为什么要喝那么多酒!阿娇很都是的锅屋给母亲倒上开水。
阿娇的学习成绩好得连她自己都吃惊。也许是老天特别优待,给予她超于小村其他孩子们的聪明。
她从来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,便已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。当然,在阿娇看来她仅在自己这个小村小学拿到一个班级第一,远远不能让她满足。她还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可是她直觉地去找,去书里寻找。
那书里的世界,才是真正让她着迷的世界。书里什么都有,有生有死,有睿智有疯狂,有无边无际的财富,有超于常人的力量。书里还有喋喋不休的道理,人情世故,言语教养。书里的世界离小村很远,可是离阿娇很近。她逐字逐句地读着书里的描写,想象什么叫“达官贵人”,什么叫“大富之家”。书读得多了,她常托腮望着窗外时,仿佛窗外就能看到那个想象中的世界。
八岁那年的夏天,整个小村都被笼罩在洪水的阴影里。雨水没日没夜地淌,像永远也下不完,屋檐下的滴答声像闹钟一样令人烦。
这一次漫长的降雨延续了半个月之久,好不容易天晴了,院子里传来一阵“轰隆”声。阿娇跟着母亲冲出家门,看到紧挨着自己家的小锅屋房坍了半边。
房子的年代已经久远得不可考究,又是土砖盖成,这房子还是阿娇父亲活着的时候,盖成的呢,由于她们母女俩生活很贫困,因为家里缺钱,一直拖着不敢修。
阿娇的母亲王妈呆呆地望着塌了的房子,有点不知所措。家里原本的生活已经够苦的了,她一个女人实在难以承受意外的打击。
幸而在这时,远房兄弟来了,一进门就看到满院狼籍。阿娇母亲苦着脸望堂兄,喃喃地说:“真要命,穷死了,还塌房子。”